2014年,他因肢体残疾、父母残疾、孩子读书,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杜春萍为他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将其父母纳入低保户,2015年又把他安排在公益岗位上。腿脚不便的他,格外珍惜这个公益岗位,无论严冬酷暑,他都认真负责地打扫清洁卫生,从没停止过。2016年,脱贫摘帽后仍在公益岗位上工作的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脱贫了,全靠这份公益岗位,党的好政策,温暖了我和我家人的心。”他就是开州区丰乐街道迎仙村9组,现年47岁的吴生国。
安排在清扫保洁公益岗位的吴生国,一丝不苟地打扫清洁卫生
通过评议 他纳入贫困户
“尽管他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家5口人,有3个残疾,但他从没向村头和镇上提出救助、要过补助,靠种柑橘和蔬菜、饲养鸡鸭换得的钱,供养患病的父母,抚养读书的孩子。”4月13日,开州区丰乐街道迎仙村帮扶干部杜春萍由衷地称赞道。
杜春萍口中的他就是吴生国,1979年,5岁的他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左脚残疾和语言障碍,但他不向命运低头,从懂事之日起就一边发奋读书,一边努力干活,但没能遂愿走向工作岗位。回家务农的他,用残疾的身躯撑起了这个家,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却打动了一个姑娘的芳心,不久便与吴生国步入婚姻殿堂。
可好景不长,已生有2个孩子的妻子,向他提出离婚。为了不拖累妻子,他答应了妻子的要求。自此,他既要照顾父母又要照顾孩子,既要干农活又要干家务活,日子过得特别辛苦。
2014年,通过评议,吴生国因残、因学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个孩子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父母及其他本人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大大减轻了吴生国的经济负担和思想压力。
吴生国把柑橘树上多余的花摘掉,确保柑橘品质
公益岗位 让他稳岗就业
“针对吴生国本人强烈的就业意愿,但又不便于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我们就把他安排在清扫保洁的公益岗位上,让他稳岗就业了。”开州区丰乐街道迎仙村党支部书记谢建国介绍。
为切实解决贫困户稳岗就业,开州区紧紧围绕“推动贫困人口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中心思想,着力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采取建网络、搭平台、塑品牌、抓回引等措施,全区4.5万贫困人口高质量就业,帮他们圆了就业脱贫致富梦,吴生国也在这4.5万贫困人口之列。
被安排在清扫保洁公益岗位就业的吴生国,分外珍惜这份工作,尽管当初的工资只有800元一个月,他却干得很认真。每天早上6点钟,他准时到达丰东路,拿着自制的扫帚 、撮箕、火钳认真负责地清扫公路两旁的枯枝秸秆、白色垃圾。
因腿脚不便,长1.2公里的丰东路,吴生国得花费5个小时清扫。并且,这一干就是6年,工资也由最初每月800元涨到如今的1800元,这让吴生国越干越带劲,越干越欢喜。
“也曾有人怂恿我,不要干这个又脏又累的活了,直接找村里、街道要救助。我不仅没听他们的,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把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我能脱贫,全靠这个公益岗位。”感激之情溢于吴生国的言表。
吴生国捡白色垃圾
逢人便夸 政策温暖人心
“公益岗位,让我有底气、有实力供2个孩子读书。等2个孩子读书出来找到工作了,我就把这个公益岗位让给其他贫困户。我就种柑橘和蔬菜、饲养鸡鸭卖,足以保障我和父母的日常生活开支。”吴生国说。
2016年,脱贫后的吴生国向村里提出,把公益岗位让给其他贫困户,但考虑到吴生国家庭的特殊性,加之征求其他贫困户意见,请求就此搁置。吴生国每天上午打扫清洁卫生,下午就下地干农活,给柑橘疏花、给玉米苗除草,晚上回家干家务,尽管一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也忙得所值。
如今,吴生国正朝着致富路迈进,他除了把自家的几亩空地开垦出来,还把其他村民的荒地也开垦出来,种上柑橘、蔬菜和玉米。看到吴生国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人也越来越有精气神,街坊四邻、亲戚朋友纷纷给他介绍女朋友,吴生国却另有安排,他要等2个孩子都参加工作了,而他自己的生活富裕了,才考虑终身大事。
“我们村共有5个清扫保洁的公益岗位,其中有4个是安排的贫困户,只有吴生国负责清扫的这一段公路,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干干净净、整整洁洁的,值得其他人学习借鉴。”谢建国说。
吴生国正在玉米地里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