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文学:我的乡村教师岁月_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导航菜单 导航关闭

    同伴才艺

    同伴•文学:我的乡村教师岁月

    发布单位:向墅平 发布时间:2021-09-10

    1995年,是我人生历程中值得纪念的一个年头——我走出象牙塔,做了一名乡村教师。

    我被分配去了一个距离城区七十多公里的乡村初级中学。它坐落于山乡腹地,四围里,都是庄稼地和耕田,再远处就是绵亘的山峦。连通此地与外面的班车,只有上下午各一趟,交通极为不便。唯一的优势就是,它就在乡场边,便于购买日常用品。

    永远记得,学校最初呈现于我眼里的状貌:一座呈火柴盒状的低矮建筑,颓立于一块凹凸不平的坡地上,操场也是坑坑洼洼,糙裂的石砖墙壁,“颜值”特低。我当时心里直咋呼:这就是我十年寒窗所换来的归宿么?写在年轻气盛的我脸上的表情,应该是两个极鲜明的字眼——逃离!而陪我一同前来的父亲,则用不容置疑的眼神回答我——认命!对命运的敬畏,让我学会了妥协,而后知随遇而安!

    身心稍稍安顿下来后,我渐渐熟悉了这里的一切。全校只有100多个学生,据说乡里的绝大多数孩子都去了附近条件较好的镇中学。教职工10来个,大多是近几年才分配至此的大学生。我发现,这里真正差的不是办学条件,而是教学氛围。教师们似乎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在“混饭碗”。学生们则更是不大把学习当回事,旷课,逃学者也不鲜见。

    对现实的极度失望,让我初出茅庐的三分热情很快消失殆尽。我以消极的方式,来聊慰“嫁错了婆家”式的心理上的不平衡。现在想来,实在是有负于党和国家的培养,有负于人民的期望,亦亵渎了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而光荣的职业美誉。

    两年后,上面派来一个叫赵万平的中年人接任学校校长。赵校长上任后,第一把“火”,烧的是教学管理。除了落实“教学三认真”的日常督查外,赵校长还开创了该校有史以来的年级聘任制:选定年级组长,由年级组长选聘各班班主任,再让各班主任选聘任课教师。

    为杜绝人情风,考核各年级,从教学管理到期末成绩,让一个年级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观念,使得每个年级不愿轻易聘任那些教学不认真、能力特别差的教师。这就“逼”得每个人都不得不一改以往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认真教学,并采取听课、学习的方式,与同行交流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把“火”,烧的是人的思想。“乡村落后的根源,就在于广大乡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高。一代又一代乡民,正因文化水平的普遍滞后,才演绎出令人唏嘘的代际贫穷。而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落后与贫穷状况,我们教师责无旁贷——一则才不负党和国家的培养,二则不负自己的良心。”赵校长在那次全校教师思想动员会上的这番肺腑之言,触动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严格的考核机制激励下,它唤醒了每个人混沌的意识,激发了我们身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使命感。全校教学氛围空前浓烈。尽管因石砖造就的校舍破旧,又低矮,且无围墙和大树稍作遮挡,夏季热得如蒸笼,冬季冷得似冰窖,尤其是雨天,操场上积水成沼泽,屋里又四下漏水,但大家依然热情不减地工作着。

    我任教英语,后来也教语文。冬天天不亮就掀开温暖的被窝,在凛冽寒风里,去到教室上早自习辅导。课上,我坚持用普通话讲课,并与学生互动。有时,我为了多赢出点课外时间辅导学生,常用方便面打发肚腹之需,夜深时,我还常坐在灯下钻研教材……

    第三把“火”,烧的是招生宣传。每逢招生季的赶场天,赵校长会叫上一群教师在街上摆摊,拉条幅,展示学校管理特色和教学成果,与家长面对面交流。而更“狠”的招数则是家访。永远记得一次下雨的周末,我们一群教师在赵校长带领下,打着伞走在蜿蜒而泥泞的乡间小径上,一会儿爬坡上坎,一会儿左拐右绕。山风挑衅下,雨伞起不到多大作用,身上打湿了一片,脚上的鞋子也在深一脚浅一脚里进了泥水,可我们没一人叫苦。那些留在乡间小径上的足迹,也刻在了吾辈乡村教书人的记忆里。

    同时,赵校长通过向上面申请和争取新校园的重建。又过一年,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规整的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操场以及围墙。赵校长又鼓励教师们一边教书,一边接受“充电”式培训和学习。学校慢慢引进了新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后来的网络课件等。我和同行们一道,将这些新的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上,这也让我们的教学理念得以与时俱进。学校渐渐声名远扬,生源一年比一年好,鼎盛时期达到800多人。

    又隔两年,赵校长调走,又去了另一所更为偏僻的乡村中学。学校基本沿袭赵校长开拓出来的思路,稳步行进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

    然而,随着近年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不少学生也在家人的带动下,离开乡村,到城里求学。学校的生源,出现了严重下滑。受到冲击的,还有一颗颗乡村教书人的心。城市,以其诸多乡下无以比拟的优势,对每一个人形成难以抗拒的诱惑。我身边的同行,一个接一个开始进军城市。年龄大都集中于中青一代,他们渴望去城里创造新的人生辉煌。

    为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该文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教师的待遇,如每月增加几百元不等的生活补助,职称职务评定向乡村学校倾斜,还为在乡村任教3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10年、20年以上的教师予以鼓励等。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乡村教师的人文关怀。马云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乡村教育,于2016年启动“马云乡村教师奖”,每年1000万奖励100名乡村教师。

    只是,城市的“虹吸”效应,依然持续发酵。身边的同事,好些进了城,我也曾在去留之间徘徊。那天,我批阅班里一个女孩的日记。一段文字,一下触及我内心的柔软:“……数学教得特棒的张老师调进城里了,我们全班同学都感到难过,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向老师,您也会走吗?我们可喜欢听您的语文课了……”那一刻,我眼眶潮湿。

    我慢慢起身走出办公室,来到我执教的教室窗前,静静望着正上自习课的孩子们。这些孩子,留守儿童占了大多数。他们忽然齐刷刷地抬头朝我看过来。望着他们那一双双淳朴中包含眷恋的眼神,我蓦地闪过一丝不舍。我背过脸去,目光越过校园的操场,望见不远处那一带温柔地挡住了外面世界的山峦,还有血管一样纵横交错于乡间原野上的小径,我二十余载的热血青春,便在此间无悔无怨地花一般开过——“扎根”,这两个宛似星火一样陡然在念头里蹿腾而起的字眼,将一种可以用“崇高”来形容的情怀,在我的心底铺展开来。孩子们,我愿做你们永远的“好老师”……

    回到顶部

    © 2022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渝ICP备14002147号      邮编:400021

    残疾人政策咨询/维权热线:023-63651234、12345(12385)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406号附10号(江北石子山体育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