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风采:金紫山上的农场主——江津区袁孝兵的故事_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导航菜单 导航关闭

    同伴故事

    同伴•风采:金紫山上的农场主——江津区袁孝兵的故事

    发布单位:李定超 陈厚毅 发布时间:2020-12-16

    在江津区先锋镇金紫村场附近,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农场。这里山青水秀,地理环境优越,从山上举目远眺,山下的津綦、津合高速公路和美丽的长江风光尽收眼底,因此,常年来这里休闲、垂钓、游玩的人不少。这个农场的主人,是本村土生土长的残疾人袁孝兵。

    区、镇残联干部在袁孝兵农场调研

    两次搬迁 跳回农门

    时下,农村人都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跳出“农门”,进城买房当城里人。但53岁的袁孝兵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是城里人了。有房、有车的他,几年前却偏偏回到农村,在老家金紫山上“修地球”。

    人们觉得很奇怪:城里住着多安逸呀,为啥偏偏要回来种庄稼?

    “我原本是城里有房子的。我们有三弟兄,哥在昆明,弟在重庆,只有我在江津。70多岁的老母亲和我一起生活,老人在城里住不习惯,一心要回老家居住。为满足老人愿望,我就搬回老家来了。”这就是他回到老家的缘由和初衷,“百善孝为先。再说我们自己也要老呀,既然老人习惯在农村住,我们就听老人的,搬回老家住。”

    说完搬家,袁孝兵又说起开办家庭农场的事,“最初是想挖口鱼塘养点鱼,种点高山蔬菜,逢年过节让亲戚朋友上来钓鱼耍,吃点高山蔬菜。回来弄了段时间之后,感觉这里需要弄,那里也需要弄,于是就把场子弄到了今天这步田地。”他嘿嘿一笑,接着说,“没想到这山上还是有刨头的。几年过去了,感觉还是有些收获。”

    “听说你上山办农场之前,搞过建筑,当过老板?”

    “当什么老板哟,只是在工地上打小工,提砖刀,干杂活,倒是这开山种地的活是我的本行。”他的回答竟然是如此的低调与谦逊。

    依山而建的水库

    种养结合 开办农场

    2015年,袁孝兵正式注册“重庆市江津区袁彬家庭农场”。因有人用“袁兵”注册,所以他改用“袁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以每亩3—4万元的价格,流转土地近百亩,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对原有土地进行改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科学合理地对土地进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种养业。通过几年的辛勤耕耘,“袁彬家庭农场”在金紫山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规模效应已经显现出来,在当地、乃至全区都产生了影响。

    当人们走进袁彬家庭农场,满山遍野的花椒、李子、桃子……碧波荡漾的几湾几沟的山塘、水库……呈现给人自然的美景,让人对这里产生浓厚兴趣,流连忘返。

    种植以花椒为主,坡上坡下成遍的花椒树有4000多株,面积近50亩;房子周围是果园,有李子、桃子、梨子、葡萄等,开花时节,满山遍野桃子花、李子花、梨子花……把农场装点得格外漂亮,很是让人陶醉。袁孝兵说,花椒一般每株能产20斤左右,好的每株可达40斤。他的花椒今年就开始投产了,明年产量可达四五万斤,进入丰产期,有望突破10万斤大关。

    依沟而建、依湾而修的大大小小的山塘、水库,水面近50亩,放养各种高档鱼,不喂饲料,完全按照野生鱼的方式放养,让其原生态的自然生长,与大江大河里的野生鱼没有什么两样,肉质特别新鲜细嫩,因而非常受人们喜爱。

    袁孝兵在水库堤坝上指挥堤坝改造

    在农场的果园里还放养有几百只土鸡,多为四五斤大小;山顶上的几口山塘里放养了500多只鸭,都是一年多、两年的老鸭子。

    袁彬家庭农场的这些大大小小、形状各一的10多口山塘、水库多在沟里,初看似乎自然形成,仔细一看其实不然,农场的所有大小山塘、水库都是人工挖掘而成,堡坎是人工用条石砌建而成。“开挖这些山塘、水库,每天用两台挖挖机挖,前后用了两个多月才挖成。堤坎更是麻烦,有的地方修好了又垮,垮了又修,决堤崩垮现象总是不断,整起来很费神。”袁孝兵说。

    无论是花椒果园的改造,还是山塘、水库的修建,袁孝兵都自行规划、设计,并亲自动手,组织施工。“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自己动手,可以节省开支,免得什么都请人,多花些冤枉钱。”他说。直到今天,农场的山坡上,山塘、水库边也常有他劳动的身影。

    通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日夜苦战,袁孝兵不但办起了规模近100亩的农场,为人们提供了集垂钓、转山、观光、游玩的好地方,而且还办起了富有山上特色风味的农家乐,生意还相当不错。

    袁孝兵农场养的土鸡

    扶残助残解决就业

    这么大的农场规模,这么多的项目,显然单靠袁孝兵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而是需要有一定数里的农场工人。而他的农场工人,从表面看大多是体魄健全的劳动者,其实他们都是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目前,袁彬农场的场工,包括袁孝兵夫妇,共有12人。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农场工人全部都用残疾人”时,他说:“一是农场自身需要;二是残疾人就业不好弄。让他们就近在农场干活,增加点家庭收入,按照我们农村人说法,糠头不肥田,但可以松点根。”他的这一说法很实在。农场规模大,那么多的项目和工序,平时三五个人也是忙不过来的,特别是有些季节性的活,需增加人手才行。尤其是花椒采摘、水果包装、农家乐择菜、洗碗、打扫卫生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残疾人就业来看,袁孝兵谈得真诚。他说:“我夫妻俩都是残疾人,更是深有体会。残疾人因身体缺陷,去外边打工找工作受到歧视,用人单位怕不安全,给单位带来麻烦。因此,残疾人工作难找就业难。我农场能给点残疾人活干,也是我应尽的一点社会责任。”他还说,“在农场干活的都是附近五、六十岁的残疾人,去外地找工作人家都不会要了,在我这里干活他们还可以早出晚归。”

    在用工机制和劳动报酬上,根据农场工作的实际需要,采用的是常年用工和季节性用工相给合的模式。在农场常年工作的残疾人有2人,季节性用工最多时有十四、五人。场工工资分两种情况发放:常年工实行月新制,26天算一个月,每月工资3000元;季节工按天计算,每天100元。

    袁孝兵家庭农场的部分员工

    在谈到工人工资时,袁孝兵说他曾在贵州包工地,100元一天是根本请不到人的。而在场工们领工资时,有员工说,袁孝兵给他们的工资标准高了,他们既不能抬,又不能担,每天给他们100元,还要包吃饭,他真是菩萨心场,是残疾人的知心朋友和贴心人、农场的好场长。

    在管理上,袁孝兵对场工很友善,大热天,下雨天,他总是要场工早点下班休息,工资则一分不少照发,中午和场工们一道随茶便饭,同员工们同吃同劳动。“今天下午就不去上班了嘛,天气太冷了,你早点回去休息吧!”这是去年冬的一天,他对同桌吃饭的员工黄明才说的话,语气中充满着浓浓的关爱之情。

    “袁总对我们场工硬是没得话说哟,工资每月按时兑现,从不拉稀摆带。”与黄明才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吃饭的袁志华乐呵呵地赞叹道。

    为了解“袁彬家庭农场”情况,去年底,区残联会同镇残联干部一道,组成工作组多次上山进行实地考核评审,工作组在与员工们座谈交流、听取意见时,员工们都对袁孝兵赞赏有加,说他心地善良对人好,对每个员工都很客气。在工资表上,季节性员工签字领取工资有3000、5000、6000、8000元的。

    袁孝兵在水库上劳动

    农场发展成效显著

    自身有残疾的袁孝兵,为孝敬母亲回家务农办农场,自强不息发展产业,在过去的五年间,他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辛勤耕耘在金紫山的田野上,不仅建设了美丽山村,让家乡变了样,还解决了当地10多个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属就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当问及他投资多达150多万元、效益如何时,一向低调、为人谦和、言语朴实的他说:“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现在还不算好,不过也还勉强过得去。”

    他毫不保留地算起农场的收入账:花椒还没进入丰产时间,但今年开始投产了;10多口山塘、水库的鱼捞起来卖30多万没有多大的问题,因为从没有捕捞过,大的有10多斤一条了;农家乐生意还不错,每年能收入几十万元;农场的鸡、鸭每月产蛋上千牧,包装后销往重庆,也可以收入点;桃子、李子等水果已开始挂果。“这一点、那一点的加起来,收入还是可以的,单是我那两台车就要值几十万呢。”

    因袁孝兵家庭农场的规模大、残疾人用工人数多,2019年,江津区残联授予他家庭农场为“残疾人就业基地”。

    回到顶部

    © 2022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渝ICP备14002147号      邮编:400021

    残疾人政策咨询/维权热线:023-63651234、12345(12385)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406号附10号(江北石子山体育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