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既不是我等靠要的理由,更不是我脱贫致富的‘绊脚石’,而是诠释我发奋图强的人生态度,在逆境中勇往直前的坚强毅力。”说这话的人,是开州区金峰镇富民村4组46岁的残疾人蒋兴燕。
他不仅说在嘴上,更是动在手上,在逆境中勇敢启程,单手挑起脱贫致富“大梁”,不仅如期脱贫摘帽,还带动8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蒋兴燕用左手写字
意外失去右手
为改变家里贫穷的现状,2000年春节刚过,新婚燕尔的蒋兴燕便只身前往浙江打工。虽然打工的日子很苦很累,但换来了家里经济宽裕,蒋兴燕觉得累也值。
2008年5月20日,在一线操作的蒋兴燕因机器突发故障,右手被卷进液压机,撕心裂肺的痛让他一下子晕厥过去。当他醒来,发现没有了右手,一向刚强的他忍不住失声痛哭。从那以后,他整日郁郁寡欢、不言不语,很少有笑容。
“一只手照样能挑‘大梁’。更何况你还有一只灵巧的手、有一双稳健的脚,再加上我一双健全的手,只要我们夫妻同心,照样能把日子过好。我永远守候在你身边,分担你的忧愁,分享你的快乐。”妻子曾云芬一番暖心窝的话语,消除了蒋兴燕的思想顾虑。他暗下决心,要用这一只手撑起这个家。
“是妻子的不离不弃、温柔体贴,才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重燃希望之光。”蒋兴燕对自己拥有一个好妻子感到无比自豪。
蒋兴燕单手给柑橘树修枝整形
自立不言贫困
失去右手的蒋兴燕,并没有立即返回开州务农,而是继续留在浙江打工。由于身体残疾,找工作处处“碰壁”,成了蒋兴燕的家常便饭。但倔强的他没有被“碰壁”所击垮,最终应聘到浙江省一家电器有限公司,还当上了车间主任,月薪4500元。
在逆境中重新启程,他开始用左手洗衣煮饭、左手刷牙洗脸、左手写字……渐渐地,他的行为习惯从“不会、不自然”转变到“会、自然”,心态也从当初“自卑、自惭行秽”转变为“自信、阳光”。
随着家里的孩子渐渐长大,家里的开销也逐渐增大,打工挣的钱逐渐入不敷出。2016年12月,蒋兴燕家被纳入因残致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孩子享受“两免一补”教育扶贫政策,一家人还享受健康扶贫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享受扶持政策的同时,他更是铆足了劲脱贫。
“蒋兴燕家在没有纳入贫困户之前,他从没向镇上、村上要过困难救助、残疾补助,一直靠在外面打工挣钱养家,供孩子读书。他这种不等不靠不要的思想品质,赢得镇村干部乃至村民的好评。”驻村工作队队员易小义介绍。
蒋兴燕单手推车
自强带动脱贫
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和帮扶下,蒋兴燕饲养了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达600头(只)。还以每年200元/亩的流转费,从村民手中把荒芜多年的田地流转过来,种上玉米、洋芋、红苕、无核沃柑、核桃、西瓜等作物,种植面积达170余亩。2017年,蒋兴燕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当年底脱贫摘帽。
蒋兴燕没有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而是扩大种养业规模,增加种植类别,注册成立“重庆市开州区左家岩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开州区兴燕子家庭农场”。规模大了、类别多了,需要的劳动力相应就多了,许多村民到蒋兴燕专业合作社种务工,蒋兴燕给出每天80元的工资,并且按月发放。同时,他还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掌握的种养业技术,不仅提高村民从事种养业的积极性,还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如今的富民村,已有3户村民种上了无核沃柑,其中1户为贫困户。
“我有2亩多土地流转给蒋兴燕,每年有500多元的流转费。另外,我还在蒋兴燕打工专业合作社务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一年就有2万元,达到了脱贫标准,去年,我就脱贫了。”富民村3组的贫困户陈明武笑呵呵地说。
“我能脱贫摘帽,全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全靠工作队的鼎力帮扶,为我量身开出治贫‘良方’,年纯收入达6万元,这比在外面打工强得多,既照顾到父母,又能照看到小孩。”蒋兴燕一个劲儿地夸道。
蒋兴燕劳动之余,不忘给自己“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