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杨戴源是肢体四级残残疾人,毕业于天津城建大学,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回到江津区油溪镇盘古村,担任残疾人专职委员已经三年。疫情出现后,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坚持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整整一个月,从未休息过一天。
杨戴源在为村民验查通行证
战地宣传员
油溪镇盘古村有4000多人口,8.28平方公里,村里道路纵横交错,有11条路可以通往村外,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为阻止疫情蔓延,把防控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作为村主任助理、残疾人专职委员、共产党员的杨戴源,主动找村党总支书记付强汇报,提出“村民居住分散,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必须舆论先行抓好宣传,立即把村民组织动员起来,做到群防群控,联防联控。”
付强听取了杨戴源的建议,两人说干就干,一边找来音箱,一边找来锣,把传统的锣和现代的音响结合起来。付强说,村里的这面锣是有来头的,是因地灾监测需要下发的,没想到这次疫情防控排上了用场。
杨戴源是大学生,录音的活儿自然落在了他身上,他顺理成章当上了疫情防控宣传员。“‘锣+喇叭’的宣传模式,是我和付强书记一起搞起来的。宣传内容是我录的音。录音时,我开始说的普通话,可书记听后说,还是说方言接地气些。”杨戴源说,录音既有“窝在家、不串门、戴口罩、勤洗手、保安全、做贡献”等简短的警示语,又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须知》《给全区农民朋友们的倡议书》等内容。每天由工作人员敲着锣,拉着音箱从早到晚在村内反复播放。
杨戴源在为过往的驾驶员测体温
卡点守门员
打好防控阻击战,搞好排查是关键。为摸清情况,村支“两委”干部分组包干,责任到人。杨戴源和5组的李组长负责242户的排查。因春节前外地返村的人员未主动报告,需要通过排查才能掌握情况。为了把这部分人员情况弄清楚,杨戴源通过查车辆牌照、向村民询问,最终做到胸中有数。通过反复排查,杨戴源负责的5组从湖北回来的有8人。对他们采取居家隔离14天的措施,每天由医生、警察、村干部、镇干部上门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开始是一天一次,后来是半天一次。
摸清情况后是发送临时出入证。杨戴源采用的方法是,以是否在一口锅里煮饭吃为准,发给临时出入证。按规定,持出入证每户三天可以出去1人。“为避免人员聚集,出入证是我挨家挨户送的,所以,每户的人员情况都弄得很清楚。排查工作看似简单,排查时个别村民还是有抵触情绪的。不过,经说服解释后都很支持我们工作。”杨戴源说。
暂停赶场,不得聚集,排查工作又多了个抓打牌的任务。由于闲来无事,聚集打牌的较多,第一天排查,杨戴源就碰上一家4桌人打牌,经劝阻,他们很快就离开了。另一处有几桌是打麻将的,为防止他们再聚集,杨戴源先礼后兵,还拿走了他们几颗麻将,并对他们说疫情结束后再物归原主。
为阻止病毒蔓延,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村里按照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部署,实行封路管理。在10个路口设立管控点,其中,只有赖子石坝管控点(村劝导站)可以凭出入证出入,其余管控点一律暂停通行。伴随管控点的设立,杨戴源又转到管控员的岗位上来,担负起巡逻执勤任务,和村上的其他干部和志愿者一道,24小时不离岗。白天检查过往车辆及行人,为群众测体温、查收出入证、发送宣传资料,晚上就住在帐篷里,严防死守。
管控点工作不单是测体温、验收出入证、发放宣传资料,重要的还担负着劝导职责。谈到在管控点执行任务,杨戴源说,绝大多数村民都很自觉,但也曾有两个村民没有出入证要强行出门,经他耐心解释做工作,最终把他们劝回去了。
杨戴源编写信息
“战报”编撰员
杨戴源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30天不下火线,不仅是优秀的宣传员、战斗员,还是个十分优秀的“战报”编撰人员。
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战场上,付强奋不顾身,带病指挥全村的疫情防控工作;达邦农业向疫情防控一线捐来5箱柑橘,送来2把大伞;村民徐波向防控一线送来20箱方便面,10箱牛奶;共产党员何碧林向疫情防控一线捐款200元,并送上祝福,激励大家抗战到底,共克时艰、坚决打赢防控阻击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这一切都让杨戴源为之动容。于是,他奋笔疾书,编写出了一期又一期的防控战报,记录了盘古村疫情防控一线的战况。
杨戴源在村里敲锣宣传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