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风采:小鱼儿成就致富梦_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导航菜单 导航关闭

    同伴故事

    同伴•风采:小鱼儿成就致富梦

    发布单位:张永红 发布时间:2020-03-30

    周良云是铜梁区侣俸镇肢体残疾人,现年51岁。从不懂养鱼技术的肢体残疾人,到年出产15万斤鲜鱼的养鱼专业大户,他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毅力实现致富之梦,并带动周边乡亲们发展渔业致富。

    周良云1969年出生于铜梁区原斑竹乡,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广州。22岁的他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因工地上的架子突然垮塌,他从高处跌落下来,虽然捡回一条命,但却失去了左腿。

    祸从天降,并没有将内心坚强的周良云打垮。1993年,周良云装上假肢,通过一次次痛苦地训练,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身体残疾,自己还这么年轻,往后的生活怎么办?”周良云心里不停地反问。他想像父辈祖辈一样种田,但身体的残疾让他实在无法从事栽秧、犁田、挞谷等繁重的劳动。他尝试着去学习缝纫技术、贩卖衣服等,但背着大包小包的衣服要靠自己上下货车,周良云体力上实在吃不消,除了日常开支几乎剩不下钱。

    1995年,周良云回到老家。他家住在铜梁区青云水库库尾,因青云水库放水修坝坎,库尾成了一条浅浅的旱水沟。周良云看到这种情况,心中不由产生了一个梦想:何不利用家乡的资源就地发展呢?于是,他鼓足勇气,把当年自己受伤获赔的一万多元赔偿金,全部拿出来,在青云水库坝尾处修一道堤坎,围起来养鱼。虽然已经投入一万多元,但资金仍然不足。他向政府和残联寻求帮助,得到区残联扶持资金,最终建起一个六七亩的鱼塘。

    在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周良云的鱼塘建好后,心里无比喜悦,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

    因没有养殖经验,周良云按照传统的办法给鱼儿喂草,鱼儿长势很慢。一年下来,除了人工费就没有赚头。怎么办?周良云四处考察别人的养鱼方式,最终认准网箱养鱼能挣钱。

    1997年,他到银行贷款22万元,又找亲朋好友借款10余万元,在铜梁青云水库上养起22箱网箱鱼。由于网箱鱼密度大,技术要求高,本来就没有学过养鱼技术的周良云,只能眼看着鱼儿经常得病死却束手无策。这一年,他仍然没赚到钱。

    1998年,周良云通过参加残联组织的一系列养殖技术培训班,学到了养鱼技术。区残联还联系养鱼专家到他的鱼塘现场技术指导,加上他自己四处拜师、八方学艺,终于解决了养鱼技术中的难题。

    第二年,不服输的周良云将网箱增加到34个。这一年,鱼价大涨,周良云第一次尝到丰收的成果,不但还清贷款,还盈利几万元。

    正当周良云养鱼规模越做越大的时候,2007年,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要求拆除水库上的网箱养殖。周良云没有埋怨,主动配合,自己四处考察、反复比较,重新选址发展,最后选择了侣俸镇永乐村公路边的一处地方,租地修建了60余亩鱼塘,同时还在他老家发展了20亩鱼塘。通过政府和残联多次资金扶持,以及越来越成熟的养鱼技术、越来越丰富的养殖经验,周良云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养鱼大户。

    近年来,政府实施环境整治,要求养殖业进行环保技术改造,周良云毫无怨言,又投入54万余元对鱼塘进行循环养殖池改造。

    周良云依靠勤劳的双手拼搏,一步一步实现致富的梦想。目前他的鱼塘长期养殖有草鱼、鲫鱼、白鲢、鲤鱼、花鲢,年出产鲜鱼达15余万斤。他还出售鱼苗,年总收入达80余万元。

    发展成功后,他不忘带动有需求的乡亲们共同致富。他的鱼塘长期请了一名肢体残疾人务工,他说:“繁忙季节还会请更多的残疾人和当地群众在鱼塘务工。”

    周边群众和残疾人看到他养鱼能挣钱,也纷纷向他学习技术养鱼。周良云还为养鱼群众提供各类信息,帮助他们解决养殖困难和问题。养鱼户们需要饲料、鱼药或联系买主什么的,只要提前打个电话,他都会很快帮助落实,在他的热心帮助下,乡亲们每年养殖的成鱼从未出现过滞销,收益还颇丰富。

    回到顶部

    © 2022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渝ICP备14002147号      邮编:400021

    残疾人政策咨询/维权热线:023-63651234、12345(12385)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406号附10号(江北石子山体育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