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风采:田茂洋:枇杷园里身残志坚的造梦者_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导航菜单 导航关闭

    同伴故事

    同伴•风采:田茂洋:枇杷园里身残志坚的造梦者

    发布单位:文/田茂洋 发布时间:2024-09-12

    田茂洋,长寿区江南街道天星村3组的村民。作为一名残疾人,田茂洋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种植基地——阳媛水果种植场,注册了“茂洋枇杷”品牌。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连续几年免费为村内残疾人和贫困家庭发放果苗,并无偿为种植户提供种植指导和供销服务。

    1F012

    仰望星空,用实干摸索脱贫之路

    四岁时,田茂洋因小儿麻痹症导致残疾。“残疾带来了很多不便,比如上坡下坎,我就很吃些。”自懂事起,田茂洋觉得自己要自力更生,所以他坚定了一个信念:“要比别人更努力,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正在重庆务工经商的田茂洋由于肺部疾病,决定和妻子回到老家,开起了小卖部。十年多时间,每每望见村里的荒山坡,田茂洋就萌生“荒山变绿山”的想法,于是他鼓励勇气向村队长请缨。

    “我来做,我就一定要让它披上绿装。”为了履行承诺,2004年,田茂洋返乡,把在外打拼的积蓄全部投入,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植枇杷,成立了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然而天公不作美,2006年的一场大旱让刚刚创业起步的田茂洋赔了个精光,在外经商挣的钱血本无归。为了维持生活,田茂洋不得已去跑摩托车运输养家,妻子也再次离乡打工补贴家用。

    妻子外出后不久,田茂洋的母亲就检查出身患癌症,为了照顾母亲和女儿,妻子又回家开了个小卖部。

    面对第一次的失败,田茂洋并没有放弃。在赚够回转资金后,他又开始了枇杷种植,并在区、街道政府的大力扶持,打造了“茂洋枇杷”特色农产品品牌。2011年8月,田茂洋注册了“重庆市长寿区阳媛水果种植场”。

    “最开始,我们要起早贪黑卖枇杷,经过这些年的打拼和宣传,现在的枇杷大都是客户预定,自己上门取货,同时通过电商,销售到全国各地。”如今,田茂洋已从原来的“门外汉”变成了长寿江南的“种植大王”。

    2561B

    造福乡亲,用双手架起致富桥梁

    “经历过贫困和残疾的双重困难,我深知其中的滋味。”田茂洋希望能通过种植枇杷带动村里更多困难乡亲发财致富。

    于是,田茂洋主动到村民家进行劝说,一是希望乡亲把土地流转除了,进行统一枇杷种植、管理;二是乡亲可以通过种植和销售枇杷实现增收。刚开始的时候成效并不理想,但渐渐的,村民们看到了枇杷园发展成效,于是有了更多村民主动加入,甚至附近村民也闻声上门,找田茂洋拜师学艺。

    在政府的支持下,2016年,天星村枇杷种植面积已有近400亩。在聘用员工时,田茂洋优先选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困难家庭作为用工对象,并免费为其提供枇杷苗种、技术指导、预防虫害药物等。

    守护父老,用信念筑起防疫围墙

    2019年末,疫情来势汹汹,田茂洋虽然行动不便,但积极投身战斗,第一时间将村里印发的《致天星村村民的一封信》发放到每家每户,并用大喇叭宣传防疫消息,入户排查、落实在家人员。

    “村里开始严控人车出入,我承担起为村民购买、运输必要生活物资的工作,每天,‘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统计村民购买物品”给我,我开车外出采购。”田茂洋回忆当时的场景,“封路的日子里,我连续一个多月帮村民代销各种农产品,代购所需日用品、米面油、药物,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累就直接睡值班室。”

    “再大的困难都会过去的!”田茂洋说,他始终坚持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

    回到顶部

    © 2022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渝ICP备14002147号      邮编:400021

    残疾人政策咨询/维权热线:023-63651234、12345(12385)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406号附10号(江北石子山体育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