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身体残缺,却用自立自强诠释生活意义,用顽强毅力奏响人生乐章;他们纵然命运坎坷,梦想却始终不曾远离。在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11月28日,重庆市首届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发布仪式在重庆广电大厦举行,10位身残志坚、励志向上、锐意进取的残疾人获评重庆市首届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他们齐聚现场,讲述“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动人故事。
获评重庆市首届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的分别是:身残志坚梦圆清华的失聪女孩李尧,无手也能“撑”起一片天的乡村创业青年彭军,将硬地滚球打出“王炸”的国家队队长严治强,超越自我一路追求医学事业的“95后”医生唐心一,让无声世界有了“传声筒”的聋人青年田野,用左手书写多彩人生的乡村教师石文平,打卡美好世界的残疾人“发明家”王万泽,绘就乡村振兴“好蜂景”的胡辉淑,60年守护荣昌陶窑火不熄的工艺美术大师刘吉芬,为他人寻找“光明”的盲人按摩带头人黄维乾。

▲重庆市首届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发布仪式现场。市残联供图
圆梦——用坚韧抵抗年少时命运的不公
“00后”李尧在一岁时因病高烧意外失聪,直到三岁,她才学会发第一个音“a”。
开局即“困难模式”,但李尧始终用坚韧抵抗年少命运的不公,用画笔描绘青春追梦的模样。高中三年,李尧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上课听不清,她就用下课时间借同学笔记消化理解;为了锻炼听力,她每天坚持听音频从不间断;为了打破沟通障碍,她借助软件实时转文字功能帮助自己理解对方的话语。
2021年,李尧以文化成绩601分、专业成绩550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录取。
“考上清华时,第一个想分享的人是谁?”当主持人提出问题,李尧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爸爸妈妈!”
这时,李尧的妈妈走向舞台,与女儿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作为母亲,李尧的妈妈为女儿倾尽全力,陪着孩子接受言语康复训练,北京、重庆两地跑,甚至放下了手里的工作,她说:“工作以后可以再找,但娃儿成长的关键时期等不得。”
现场,李尧拿出了自己亲手织的毛衣和一幅肖像画送给妈妈。“冬天来了,以前都是您对我嘘寒问暖,给我准备这些物品,这次我也想送您一条围巾,我还画了一幅画,希望您喜欢。妈妈,谢谢您,还有爸爸,你们是我永远的避风港!”李尧深情地说。

▲重庆市首届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发布仪式现场。市残联供图
和李尧一样,28岁的唐心一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医生。11岁时,唐心一罹患骨癌,经历十多次手术和化疗后,最终导致右腿残疾。
由于亲身经历的磨砺,唐心一决定学医。在求学过程中,唐心一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毅力,高考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医科大学。
在八年学医生涯中,从院奖到国奖唐心一拿了50多项,硕士期间她拥有专利,发表多篇SCI论文,牵头主持数十项活动。毕业校招时,唐心一以全场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渝北区人民医院,成为了一名放射科医生。
从一个接受别人救治的人,到成为救治别人的人,唐心一如何看待自己身份的转变?“从被救治的患者到救治别人的医生,其实非常感谢这份独特的经历,它赋予了我对我的患者更多悲悯,对自己医术精进有更强大的信念感。”唐心一笃定地说,现在她仍记得曾经救治过自己的医生,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自己。
说到此时,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主任杨柳现身,作为唐心一曾经的主治医生,特地前来为她颁奖。
看到杨柳医生,唐心一非常激动,两人紧紧拥抱,现场观众也为之动容。“欢迎你成为医生行业的一员,祝你以后越来越好,争取在医学事业上发光发热。”杨柳不仅为唐心一送上奖杯,还送上了深深的祝福。
“我要把这份力量传递下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精进医术,向着光去前行,鼓舞更多的人。”唐心一说。
创业——为残疾人朋友撑起一片天
求学梦点亮未来,创业梦则书写幸福。
5岁时,彭军因触电失去双手;2006年,一所希望小学主动让他返校学习,他于2018年考入重庆一所高职。在校期间,彭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和创业路演。
“我想帮助家乡改变现状,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残疾人士自力更生。”毕业后,彭军回到家乡巫山,创办了残之梦商贸有限公司,聘用残障人士,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巫山土特产。经过摸索后,他决定把销售巫山脆李作为后续创业方向。
随后,彭军积极响应“互联网 + 现代农业”政策,将家乡有创业梦想的残疾人联合起来,打造巫山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致力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加残疾人收入,帮助残疾人脱贫。同时,彭军还为残疾朋友解决创业难、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带动残疾人共谋发展,实现残疾人的自我价值。目前,25名残疾人成为彭军公司的代理,17名残疾人及家庭手工艺制品由公司销售,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返乡创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销售过程中,彭军也遇到过挫折。他说,目前销售渠道有一些瓶颈,因为自己对平台不够了解,导致线上销售渠道不顺利,“但我对我们的脆李品质非常有信心,我哥哥是种脆李的好手,哥哥种出来的果子脆甜多汁,果香浓郁,回头客很多,好评率也很高,有机会希望大家都能尝一尝我们的巫山脆李。”
除了现有的100亩土地,今年彭军和家人又承包了300亩地种植巫山脆李,预计3年后产值可达200万元。“我跟我哥的梦想就是让巫山脆李走出重庆,走向全国。”对于未来,彭军十分有信心。

▲重庆市首届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发布仪式现场。市残联供图
41岁的田野也是通过创业,让更多有听力障碍的朋友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尽管自己有听力障碍,但田野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而是积极面对生活完成自己的梦想。
在2017年,田野发现聋人社群缺少一个知识分享的手语科普平台,他毅然决定辞去来之不易的工作,用多年积蓄创立了予尔梦科技公司。
田野率领的聋人团队创造了各种产品和服务,比如“柚得”网站、 “柚得知识”公众号、“柚无声”沙龙活动及最新的“手视无碍”公共服务场所信息可视化无障碍讲解系统等,致力于让更多聋人有机会获取新知识,参与到社会中来。
残疾人创业比健全人更不容易,在全国首家聋人知识分享平台“柚得”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并不顺利,可田野还是坚持了下来。
有一次,一位因高考压力而焦虑的聋人高中生向田野求助,田野和团队立刻为他定制了一系列针对聋人高考的手语解说视频,帮助他理解复杂的报考流程。
“这位学生的积极反馈让我们确信了我们不能关闭平台,我们的努力是有意义的。”田野用手语说道。
传承——以言传身教成为年轻人的榜样
石文平出生在开州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因一场大病,使得右半身瘫痪,但他没有被现实击垮,凭着坚强的意志,学习用左手写字、画画。
石文平一直有一个教师梦,终于在1999年,他顺利通过各种考试,成为开州姚程村校的一名乡村教师。2006年,学校领导考虑到石文平行走不便,不忍心再让他在村校工作,把他调到了关面乡中心校工作。
发布仪式现场,关面乡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来了,他们来为石老师加油打气。
“石老师总是在上课前,把一些亲身经历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带动气氛。”“石老师还很励志,他以前不能用右手,就用左手写字,现在能写一手好的粉笔字,我们都很佩服他。”“上课他是老师,下课我们就喊他‘老石’,老石就像朋友一样和我们相处,放学了陪我们打球,辅导我们作业,陪我们一起成长。”……说起石老师,孩子们简直停不下来,这些话语道出了一个师者的动人形象,也道出了石文平和学生亦兄亦父的师生情。
“乡村跟城市的环境不一样,对于乡村老师来说,一人身兼数职是常态,最重要的就是要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我希望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都有我在。”石文平说,他的教育理念就是既要言传也要身教,学会做人最重要,所以他经常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告诉学生们,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不能放弃。

▲重庆市首届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发布仪式现场。市残联供图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陶代表性传承人刘吉芬也在做着和石老师一样的事情。
幼年的一次意外,刘吉芬被认定为听力三级残疾。家里许多亲人都在荣昌的陶瓷厂工作,刘吉芬从小就对泥土产生了深沉的热爱。
13岁时,刘吉芬正式开始随着父辈学习陶艺,通过不断学习,他的技艺越来越熟练,并一点一点钻研陶艺。60年来,他精通荣昌陶全套30余道制作工艺,其作品荣获“百花杯”“金凤凰”“大地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共计30余项。
不仅如此,刘吉芬还热心荣昌陶的传承,已经教了260多名徒弟,其中有老师、大学生、陶艺爱好者、听力残疾人,也有同行从业者,有些现在还在学,有些出师后自己在做陶吧,建工作室。
“要想学习陶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品,人要正,正直是传承这门技艺的敲门砖,还有就是要有耐心和恒心,练成这项手艺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定的耐心去学习和坚持。”刘吉芬坦言,现在的年轻人只要愿意学习制陶技艺,他不收学费都可以教,“希望让更多人爱上陶艺,培养后继人才,让重庆的工艺美术师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