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风采:肢残老人乐当山里“放牛娃”,大山里“踩”出一条增收路_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导航菜单 导航关闭

    同伴故事

    同伴•风采:肢残老人乐当山里“放牛娃”,大山里“踩”出一条增收路

    发布单位:文/李诗素 发布时间:2023-02-28

    这个“放牛娃”,名叫李贤发,重庆市黔江区黎水镇新花村人。年轻时他凭着木工手艺,在外“闯荡”20余年,直到花甲之年才回到家乡,回家后右脚不幸伤残。在家闲着无事,他开始寻找童年放牛乐趣,从一头发展到8头,仅靠一根棍棒的帮衬,在大山之中“踩”出了一条致富路。

    不享清闲 把养牛当成乐事

    在黎水当地,流传这样一句俗话:“年轻怕当兵,老来怕放牛。”其意是在那抽丁抓夫的年代,年轻人都怕抓去当兵;老年人行动缓慢,最怕的就是放牛。

    “说起养牛这个活,看起轻松,但我小时候放牛放怕了。现在回家闲着,喂牛只图日子过得充实。”李贤发提到小时候放牛的烦恼时说:“很多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忘了,牛就跑到人家地里吃庄稼,回家大人知道后,一顿打骂是挨定了的。”

    据了解,李贤发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灾荒年代,初中毕业学了木工手艺,一直从事木工作业。自乡镇有了定制家具店后,李贤发走村串户的活儿就少了。后来,他便外出到浙江一家门窗厂打工,从门的制作到喷漆技术,他在门窗厂一干就是20年,成了厂里的一名技术骨干。

    2018年,已是60周岁的李贤发回到老家,在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活的同时,也肩负起在家带孙子的责任。然而某一天,他在院坝里用刀砍柴生火取暖,木柴不慎倒下来将他的右腿砸成粉碎性骨折,虽及时送到医院进行处置治疗,但脚上镶嵌的一块钢板直至前年才被取出来,至今走路右脚使不上力,要依靠木棍做支撑。

    李贤发是个闲不住的人,即使行走不便,他还是想做事。2020年,他买了一头良种母牛,每天牵到山坡上放养,等牛在山坡上吃饱了又牵回来,也不用他太过劳累。

    “这个当是耍耍活,就是每天要起早床,早上空气好,牛儿能吃到露水草,自己身体也得到了锻炼。”李贤发说。

    转变观念 养牛找到增收路

    李贤发买回家的母牛,喂养到第二年就下了个崽,李贤发心头开始琢磨:一头牛也是放,两头牛也是放。2021年初,他拿出以前打工积蓄的2万元,又买回两头小母牛喂养,当年就产下了一公一母两个崽。

    2022年秋季,李贤发卖了一头小公牛,收入1.7万元,他再添1.1万元又买了3头小母牛回家喂养,家里现共有8头牛,其中一头母牛即将产崽,另外两头母牛也将在今年夏季产崽,估计明年可达到18头牛。

    “现在我和老伴专门放牛,每天一早赶上山后,下午4点钟就去赶回来。”李贤发说,以前一两头牛的时候,一个人放养还得行,牛多了就不听招呼了。

    家里的牛一天天增多,李贤发仍然按传统的养牛方式,他一早把牛赶到山坡上,让牛自己在山上找草料吃、找水喝。很多人看到李贤发这种放养模式,都说这样喂牛的经济效益差,建议他把牛圈养,买些饲料来喂,见效要快些。

    “我也去很多家牛场也看过,他们圈养的牛,和我这头小公牛相比,也大不了多少,我这头小公牛才6个月,就有人出价1.4万元。”李贤发说,他细算过,一头成年牛一年靠买草料来喂养,至少要花费5000元,赶到山上放养,可节约一大笔成本,而且自然放养的牛更加天然健康。

    在李贤发居住的山坡周围,自然生长的草料充足、水源也很丰富,他只需投入钱把栏圈扩建大一点外,就不需要其他方面的投入。这既让他省钱又让他省力。

    扩大规模 为子女回家创业打基础

    起初养牛,李贤发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让自己有点儿事做。但在疫情发生后,为缓解子女们经济紧张的问题,他决定在家把产业基础打牢固,为子女们今后回家发展做铺垫。

    “喂养10头牛都比在外打工强。”养牛三年后,李贤发发现养牛在他们村里是一条效益较好的增收路。因此,他后来买的全是良种母牛,通过以自繁自养的方式来扩大养殖规模。

    李贤发在养牛过程中,也学会一些简单的兽医技术,比如治疗大、小牛出现的感冒、拉肚子等症状,以及给牛驱虫除蜱都很拿手。

    “平常最担心的是牛在山坡上吃到毒草。”李贤发说,毒草并不是生长的草有毒,而是一些有毒的虫子、小动物等撒尿在草上,牛吃了容易中毒。

    目前,李贤发和老伴在家里,计划把牛发展到20头,就等子女们回来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等规模发展大了,他们两个老人还可以在一旁帮忙。

    “从1头牛发展到8头牛,买牛共投入不到6万元,仅短短3年时间的喂养,按目前市场价格,远远超过12万元,加上卖1头牛的1.7万元,两个老人在家里每年有近3万元的纯收入。”新花村党总支书记聂冬菊说,作为两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李贤发老人还是肢体残疾,回到家乡后不享清闲,为家庭增收找到一个致富产业,成为新花村留守老人家庭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头人,他的事迹与养牛经验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据悉,新花村是一个产业滞后的行政村,当地村民主要通过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村里除原有的小规模蚕桑产业、生猪产业外,几乎没有大规模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因受疫情影响,不少村民回到家乡发展良种牛的养殖。据统计,全村目前养殖良种牛5头以上的农户有25户、20头以上的有15户,另有一户50头规模的现正在规划圈舍,月底将投入使用。今年全村已计划养牛5头以上家庭有60余户、20头以上30户,全村实现肉牛养殖1000头规模,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

    回到顶部

    © 2022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渝ICP备14002147号      邮编:400021

    残疾人政策咨询/维权热线:023-63651234、12345(12385)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406号附10号(江北石子山体育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