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教课堂到故宫特展:袁秋与28个特殊孩子的城口漆艺奇迹_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导航菜单 导航关闭

    人物风采

    从特教课堂到故宫特展:袁秋与28个特殊孩子的城口漆艺奇迹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2025-07-30

    6月18日,北京故宫文创融合馆。患有听力障碍的少女王胡可站在一件漆盒展品前,双手快速比划着纹样。旁边的老师袁秋则向观众转述:“她说,这片山纹代表我们城口,这条水纹是巴山夜雨……”

    展柜里,一件件来自重庆城口的漆器,在晨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犀皮漆流淌着深邃的纹理,蛋壳碎片在漆面上拼出细密的光点。

    ▲展览上的部分作品。受访者供图

    这里是重庆市残联主办的“无声的绚烂:非遗技艺与生命力量的对话”特展。展出的百余件作品,都出自城口县“忘我”大漆艺术空间的学员之手,其中28位是患有孤独症、听力障碍等的特殊学生。

    特殊儿童母亲创办康复机构

    2012年,自从儿子被确诊为孤独症,袁秋的生活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她带着儿子辗转重庆、成都求医,积蓄耗尽。最艰难时,她每天要在三家康复机构间奔波,她说那时“像踩在刀尖上”。

    儿子四岁那年,突然清晰地喊出“妈妈”,袁秋抱着他泪流满面。这让她坚信早期干预的重要,也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城口有康复机构,其他家长就不用像我这么折腾了。”

    ▲袁秋拿着动画卡片为孩子做康复训练。城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8年11月,她拿出所有积蓄,在城口县租下场地,创办了“星铖特殊儿童服务中心”。

    中心成立后,袁秋累计为107名特殊儿童提供过康复训练。对于特别困难的家庭,她只象征性收每月400元生活费,甚至全免。几年下来,减免的费用超过百万元。

    让漆艺成为孩子们未来的生计

    看着孩子们在康复训练中一点点进步,袁秋心里却压着一块石头:“等我们老了,他们靠什么生活?”

    2022年初,城口县残联启动“百千万惠残助残行动”,计划建立一个融合非遗传承与残疾人就业的基地——“忘我”大漆艺术空间。招标信息贴出来,袁秋立刻动了心。城口是“中国生漆之乡”,漆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琢磨:“这手艺能养活人,孩子们要是学会了,就有条出路。”

    袁秋熬夜写方案,详细列出了为特殊学员量身定制的教学步骤和安全管理措施。凭借对特殊群体的深刻理解和扎实的方案,袁秋在竞标中胜出。当年6月,“忘我”大漆艺术空间挂牌成立。

    ▲王胡可(左)、赖覆靖正在交流自己的作品。受访者供图

    但教特殊孩子学漆艺,远比想象中困难。对于有听力障碍的王胡可和赖覆靖来说,理解“制胎”“调漆”“髹涂”“镶嵌”等几十道复杂工序非常困难,其中语言是最大的障碍。

    袁秋决定自己先学会。她从零开始,跟着请来的福建、山东漆艺师傅学习。生漆过敏让她浑身红肿、刺痒难耐,像被马蜂蜇过。

    每个步骤,她都让师傅放慢速度,用手机录下来,然后对着录像反复练习,再分解成更简单的动作,用大幅度的肢体语言、画图,甚至实物演示,一点点教给王胡可他们。

    调漆的浓稠度无法言传,她就拉着学员的手去感受漆液的黏度;为了让学员掌握刻画线条的力道,她就握着学员的手腕带着走。

    在袁秋和王胡可的微信对话框里,塞满了图片和文字。王胡可画个草图发过来,袁秋用文字描述修改建议;袁秋拍个纹样照片,王胡可回复自己的想法。

    一个漆盒上山川流云的图案,就是这样在屏幕上“敲”出来的。当王胡可第一次完全靠自己完成了一个镶嵌着白色蛋壳螺钿的小漆盒时,她紧紧攥着盒子跑到袁秋面前,在手机上重重敲出几个字:“袁老师,我行!”

    袁秋趁热打铁,把王胡可的每个小进步都告诉所有人,最终,一共有28位残疾学员加入到了漆艺学习。

    ▲展出的漆艺作品。受访者供图

    无声的“绚烂”绽放故宫

    今年5月,一封来自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的邀请函送到了袁秋手上:邀请“忘我”艺术空间参加6月在北京故宫举办的“无声的绚烂”特展。消息传来,整个艺术空间都沸腾了。

    为了这次展览,学员们铆足了劲。袁秋和师傅们选定了几个既有传统韵味又带有现代感的设计方向——做犀皮漆滑雪板的学员,要把调好色的漆一层层、一遍遍刷在滑雪板模具上,每刷一层都要等它干透,再打磨平滑,如此反复几十次,才能形成如星河般深邃流动的纹理;负责蛋壳镶嵌潮玩摆件的学员,需要用镊子夹起比指甲盖还小的蛋壳碎片,一片片小心地拼贴在漆胎上,拼出图案;做日用漆器的学员,则要在传统的碗碟杯盏造型上,尝试更简洁的线条和色彩搭配。

    一件看似简单的漆碗,从打底胎到最终完成,往往要经历一两个月、上百道工序。

    ▲王胡可(左)、赖覆靖(中)正在和青年艺术家交流。受访者供图

    6月,袁秋带着精选的百余件作品和部分学员,走进了故宫。在文创融合馆的展柜里,城口漆器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赖覆靖站在自己做的针刻漆盘前。一位观众指着盘上精细的云纹询问,他有点紧张,但立刻指向盘子底部一个用针刻出的名字“赖覆靖”,然后又指指自己,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袁秋站在展厅角落,看着观众认真欣赏的神情,看着孩子们脸上抑制不住的兴奋。她说,故宫的展览,是对这些孩子和老师三年汗水最实在的认可。

    ▲王胡可(右)正在和青年艺术家交流。受访者供图

    展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响。最近,“忘我”艺术空间陆续接到了来自重庆、成都甚至沿海城市的一些订单和代工合作意向,目前已经和一百多个残疾家庭签了代工协议。

    来源:重庆日报

    https://wap.cqrb.cn/xcq/NewsDetail?classId=673&newsId=2353125&staticUrl=https%3A%2F%2Ft.cqrb.cn%2F0Lxlu&RandomTime=1753761677750

    回到顶部

    © 2022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渝ICP备14002147号      邮编:400021

    残疾人政策咨询/维权热线:023-63651234、12345(12385)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406号附10号(江北石子山体育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