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古溪镇伍家村4社村民李林冬,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了一个不能正常行走的残疾人。但他并没有绝望于多舛的命运,从13岁那年起,他便开始学习竹编工艺,后来又在古溪街上开了一家修鞋店,他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的颂歌。
祸从天降 健康宝宝落下终身残疾
1965年的冬至,李林冬呱呱坠地的时候,也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宝宝。3岁那年的一天夜里,他突患重病,体温竟烧到40℃,并伴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疼痛等症状。
李林冬的父亲赶忙去请赤脚医生诊治,医生说是病毒性重流感,当时吃了药,打了针,治疗半月有余,病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体温也恢复了正常,但李林冬还是四肢无力,双腿不能正常行走。
起初,家人以为李林冬是大病初愈,缺乏营养,肢体无力也属正常。谁料过了半年,李林冬还是不能站立走路,父亲便背着儿子到古溪区卫生院诊治,医生开了一些药,但吃了之后仍未痊愈。
一年以后,已经4岁的李林冬仍然瘫痪在床,家人只好把他背到潼南县医院治疗。一位戴老光眼镜的医生经过仔细检查,语气凝重地告诉说:“孩子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得的是小儿麻痹症。由于拖得太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现在谁都无力回天,他将终身残疾。”
从此,不能走路的李林冬,只好用手在地上爬行。10岁那年,他吵着要去上学,可父母确实没有时间天天背他去读书,他才打消了读书的念头。
自那以后,懂事的李林冬总要帮着家里做一些事,替父母分一点忧,他常常趴在灶前添柴烧火,爬上灶台洗碗煮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学做篾匠 挣点小钱养自己
13岁那年,李林冬发现家里的背篼、撮箕、筲箕、箩筐等家具全都烂了,他便让父亲砍回竹子,试着在家里修补了几天,竟然将这些家什都修好了。自此,李林冬便产生了学习竹编手艺的想法。
“双腿残疾了,庄家种不了,不如在家学编一些篾货,让父亲拿去街上卖一点现钱,这样,一来可以打发漫长的时间,二来也能补贴家用。”李林冬说。
李林冬在家当起了篾匠,他请父亲从自家的竹林里砍回一些竹子,自己按照家什的大小,所需材料的长短,将竹子划成篾片、篾条、篾签、篾丝等形状不同的材料,然后仿照家里的竹编家什,潜心研习起了竹编手艺。
初学之时,竹片锋边常常将他手指割出口子,鲜血直流,李林冬就在母亲针线篓里找来布条,包扎好伤口止住血;有时篾签刺进手里,钻心地疼,他就用另一只手拔出篾签;有时篾签断在肉里,感染化浓,疼痛难忍,他却全然不顾。
经过大约半年的苦练,李林冬终于掌握了竹编工艺,编出了一件件精美漂亮的竹制品。背篓、撮箕、簸箕、筲箕、箩筐、米筛、麻筛、竹席、篾扇等,他都样样精通,编得美观实用,许多篾匠见了都赞不绝口。
几乎每个赶场天,李林冬都要叫父亲把这些篾货拿到街上去卖。每场都要卖三四十元钱。遇上农忙季节,他就早早起床,叫父亲把他和篾货一起送到市场,自己卖篾货,父亲回家干农活。傍晚,他又让父亲把他背回家。这样一直坚持了26年。“26年,我至少挣了11万块钱。家里日子也因我的手艺好了许多。”李林冬说。
上街补鞋 不给政府添麻烦
李林冬的生活就这样平静如水的过着,可谁知一个夏天的中午,一场暴雨把他淋出了一场大病,这也让他的“脊髓灰质炎后期肌肉萎缩综合症”更加严重,他疼痛难忍,双腿严重萎缩,再也没有力气从事竹编手艺了。
但是李林冬并未因此而倒下。在家休息了大半年,待到病情基本稳定,李林冬就到古溪街上租了一间简陋的街房,开了一家修鞋店。修鞋的手艺同样经历了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一些好心人常把烂了的鞋子送去给他修补,以便照顾他的生意。
可是李林冬的生意并不见好。他修好一双鞋,收费一般都在1~3元,逢场天能挣50元左右,其余一天只能挣20来元,一个月下来,只有800来元的收入,除去房租费和成本费,只剩下300元左右,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开销。
为了增加收入,赡养年过八旬的父母,李林冬又增加了擦鞋业务。他把每双皮鞋擦得一尘不染,顾客都会有意无意地照顾他的生意。但是每擦一双,他只收2元钱。即便有些好心人要给5元一双,他都婉言谢绝了。
这时有人建议:“依据国家政策,你无妻室儿女,又属重症残疾人,而你的父母已经年满80周岁,你早就可以申请享受五保补助政策。”可是李林冬却说:“现在我双手还能动,吃饭穿衣都不愁,暂时还不想给政府添麻烦。”听了他这话,没一个不动容。
如今 ,李林冬已经55岁,因脊髓灰质炎引起的肌肉萎缩综合症更为严重了,有时痛得彻夜难眠,但他仍然乐此不疲,每天修鞋擦鞋忙个不停。有人劝他应该停业休息一下了,他却微笑着说:“修鞋也是休息嘛。修鞋、擦鞋虽说挣不了几个钱,但是有事做,心里踏实。这既能打发时光,还能分散精力减轻病痛的折磨。每每听到顾客的赞美,我的心里比吃了烧白还舒服!”
李林冬也是一个爱美之人。明明知道自己双腿枯瘦如柴,他却偏偏穿上一条大裤脚;明明知道自己的脚很小,他偏偏穿上一双大鞋子,以此掩饰他肢体的缺陷。但他的脸上总是写满自信的微笑。李林冬说:“肢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残疾,没有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