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情感:残疾母子的“小爱”与“大爱”_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导航菜单 导航关闭

    同伴故事

    同伴•情感:残疾母子的“小爱”与“大爱”

    发布单位:文/邱红卫 发布时间:2023-02-28

    曾经有这样一对母子,虽然都身患残疾,经济也不宽裕,但他们相依为命,不向命运屈服,坚强面对人生,他们做起了志愿者,去帮助更多残疾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病魔过早夺走了儿子的生命,从此母子天各一方。

    母亲徐丽沙是一个视障人士,看到她的时候,面容有些憔悴,她拿出珍藏的相册,抚摸着母子的合影,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孩子的父亲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丢下他们母子二人离开了人世。为了儿子,年轻的徐丽沙没有选择改嫁,而是独自带着儿子长大。

    儿子从小智力就比同龄的孩子要差一些,身体也不太好,勉强读完了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徐丽沙感觉儿子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差,直到2014年,病情有所好转,并考虑到孩子的未来,徐丽沙决定带着儿子走出家门学习一些社会知识。经各方打听,认识的朋友建议她带儿子去学习传统文化,让他静心养心,只有心静了才更有利于控制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量,徐丽沙决定带着儿子去歌乐山学习圣贤教育传统文化。  

    在那儿免费吃住封闭式地学习了七天。儿子最擅长的是易经方面的课程,天干地支五行方面说起来头头是道。刚开始的两天,他还能静下来学习,到第三天就静不下来了,什么也听不进去,母亲耐心开导,告诉他做人做事要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就叫他去厨房帮厨,没想到他背柴烧火,在厨房和那些阿姨们打成一片,阿姨们非常喜欢他,都说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就这样他们在那里度过了七天。

    从那以后徐丽沙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学佛的、做义工的、做志愿者的,他们都很关心这对母子,一直都保持着联系,有活动也邀请他们一起参加。

    2015年的一天,母子俩回家路过社区广场,看见一群穿着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开展活动,当了解到这是一个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社工组织后,徐丽沙毅然决定参与其中,就是这种不经意间的好奇心,让徐丽沙与儿子从此走进了一扇通往爱的大门。从那以后,凡是有需要志愿者的活动,徐丽沙就带着儿子一起参加。“当时我们已经成为社工组织的长期志愿者,每次参加志愿活动都会结识更多的朋友”,徐丽沙兴奋地说道。例如去工疗站和残疾人朋友一起做手工;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儿子唱歌她跳舞;去特殊学校为残疾儿童表演、互动活动当志愿者;为独居老人、困难残疾人打扫卫生、陪他们吃饭、聊天……渐渐地,儿子变得爱与他人交流了,性格也不再那么烦躁,他已经从一个受助的特殊人群,慢慢变成一个能为别人提供帮助的志愿者,他的善举带动了身边很多残疾人朋友加入这个队伍中,让徐丽沙感到十分欣慰。

    就在儿子的精神情绪得到了一定控制的时候,又一场不幸悄悄来临。2019年,儿子肠胃严重出血,情况十分严重。住院期间,这对母子受到了残联组织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让他们渡过了重重难关。

    出院以后,尽管身体还没完全康复,儿子也不忘去参加志愿者活动,他要用他的绵薄之力回报社会。直到两年后,儿子病情再次恶化,数次住院,最终病魔还是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儿子走了,按照他的遗愿,徐丽沙捐献了他的遗体。现在儿子的眼角膜已成功救治了两个眼疾患者,让他们重获光明,他的遗体为医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完成了他生前的夙愿,这是儿子以另一种方式活着,作为母亲的她感到非常欣慰的事。徐丽沙激动地说:“因为儿子生前受到社会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他走了之后,我也会记住他的嘱托,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继续为社会做点贡献,回馈社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这也是儿子想看到的。”

    虽然儿子走了,但生活还要继续。徐丽沙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决定重新振作精神,一个人也要好好地活着。她现在依旧参与在志愿活动中,不管天晴下雨,酷暑炎热,志愿活动中都会出现她瘦弱的身影。

    回到顶部

    © 2022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渝ICP备14002147号      邮编:400021

    残疾人政策咨询/维权热线:023-63651234、12345(12385)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406号附10号(江北石子山体育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