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宣传进协会!市残联“送法上门”让法治阳光照进残疾人生活_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导航菜单 导航关闭

    工作动态

    普法宣传进协会!市残联“送法上门”让法治阳光照进残疾人生活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2025-07-11

    7月9日下午,2025年重庆市残联“德法相伴”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送法上门”进协会专场培训会在市残疾人体育馆多功能厅举行。培训邀请市高法院专家,以贴近生活的案例和生动的图文讲解,为市、区两级聋人协会、智亲协会、精亲协会代表,残疾人及亲属代表等140余人上了一堂听得懂、记得住的专题普法课。

    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刘凝在动员讲话中表示,在各级残联和司法机关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残疾人法律服务和司法保护体系正日益健全,‌残疾人法律素养明显提升、维权渠道更加畅通,残疾人司法保护力度持续增强。他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筑牢法治理念根基,将“德法相伴”残疾人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作为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提升法治理论素养、增强法纪意识;要聚焦素养提升,激发学法内生动力,以此次“送法上门”培训为契机,主动吸收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新风尚;要做好普法接力,拓宽有效辐射范围,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将法律知识、依法维权途径传递给身边更多残疾人朋友,带动大家共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当日,市高法院四级高级法官李洋以“情暖特殊群体,法治与您同行”为主题开展普法宣讲。她聚焦与残疾人群体密切相关的法律领域,系统梳理了《宪法》《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大量真实案例,细致讲解了大家普遍关心的监护制度、抚养权、受教育权、财产继承、行为能力认定、人身伤害、预防校园霸凌和维权方法等法律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据悉,本次活动是2025年市残联“德法相伴”普法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之一,活动旨在通过专业工作者的生动讲解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将法律知识送到大家身边,搭建无障碍的法律服务桥梁。截止目前,活动已先后走进残疾人服务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等地开展多场面对面普法宣传活动,累计覆盖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360余人次。接下来,市残联还将继续开展“送法上门”普法专题活动,不断提升残疾人法治素养和依法维权能力,营造残疾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和法治环境。

    普法微课堂

    ●特殊人群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宪法》《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

    ●特殊人群不同教育阶段的保障:

    学前教育保障:鼓励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接收残疾幼儿,特殊教育机构也提供学前班等形式的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保障:地方政府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纳入规划,他们可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或学校就读等方式接受教育。

    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保障: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等必须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拒绝。

    ●特殊人群的法律援助:

    定义: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特殊人群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包括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

    法律援助的范围:涵盖民事、刑事等多个领域,如监护权纠纷、抚养权纠纷等案件都可申请法律援助。

    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和程序:符合经济困难等条件的特殊人群可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核通过后获得援助。

    ●特殊人群的继承权利:

    特殊人群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继承权利,在法定继承、遗嘱继承等方面受法律保护。在分配遗产时,会考虑特殊人群的生活需求和经济状况,给予适当照顾。若发生继承纠纷,特殊人群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校园霸凌的危害、维权途径及预防措施:

    危害:身体伤害、心理创伤、社交障碍;

    维权途径:向学校反映、寻求法律援助、联系家长;

    预防措施: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来源:市残联

    回到顶部

    © 2022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渝ICP备14002147号      邮编:400021

    残疾人政策咨询/维权热线:023-63651234、12345(12385)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406号附10号(江北石子山体育公园内)